【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/編譯】
台灣的路跑活動可說是全年無休,一場接著一場在全台各地舉行,不分男女老少都愛上運動帶來的熱血與青春感。不管是跑入門版3K、6K,還是進階版21K半馬、42K全馬,事前的準備都相當重要,除了要靠日積月累的訓練,身體也要有充足營養才能發揮最大的實力。美國專業運動網站「Runner’s world」提供了從16週開始的準備方法,以及賽前一周的飲食策略,讓跑步更健康安全!
在成功報名路跑活動之後,大約就是前2~3個月左右,大一點的賽事甚至前一年就要報名,對於初學者來說,如果已經確定好要參加的路跑日期,最慢大約從前16周左右就要開始準備;例如每天要練跑的公里數,並做點相關功課,如果是較長程的路跑,可事先查詢中途主辦單位會提供什麼食物做為體力補給,並在訓練時就可以按照活動的流程跑。或者,也可以試試看哪一種食物對自己維持體力最有幫助,運動飲料?能量飲?葡萄糖水?選擇對自己最有效的那一種。
8~16周:訓練好腸胃
不少人或許會因為第一次參加太興奮、太過緊張,或是壓力太大,導致前一晚睡不好,甚至發生當天肚子痛、拉肚子的窘境。為了避免這樣掃興的事情發生,賽前就可以慢慢訓練腸胃能力,過去研究人員認為大腸在短時間內吸收醣類的能力是有限的,但是近來最新研究發現,可以透過訓練改變大腸吸收力,讓人體更能在短時間內補充能量。
澳洲體育學院(Australian Institute of Sport)研究就指出,自行車手若在中途休息時,攝取比建議量還多3倍的醣類(建議量30~60克,改攝取100克),可以訓練大腸在一段時間內的最大醣類吸收量,進而讓腸胃更能適應路跑時的運動節奏。
【賽前飲食對策】
3~5天:增加碳水化合物比例
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,可以進一步提高身體的儲存能量的功效,以一名150磅(68公斤)的跑者來說,每天飲食可吃到600克的碳水化合物。另外,減少了脂肪與蛋白質的比例,可以避免賽前體重增幅過多,不過,碳水化合物吃多了當然也是會胖,因此每天量體重、維持體態也很重要。
2~3天:避免攝取過多高纖食物
穀片、燕麥、大量蔬菜這些聽起來都是健康食物,但在比賽前夕卻要額外控制攝取量,原因為何?澳洲體育學院(Australian Institute of Sport)研究顯示,吃纖維比例較低的飲食,可以幫助減輕腸道的重量、減輕身體負擔(針對正式需計時比賽而言),幫助跑者擁有更佳表現,換句話說,就是事先排空腸道,讓身體更輕盈的道理。
跑前2小時:進食補充能量
比賽當天,開跑前兩小時左右,是進食補充能量的最好時機,可以提供肝臟葡萄糖能量來運作,幫助路跑中穩定血糖值,蛋白質、脂肪類少量攝取,須控制在15克以下,因為這兩類營養素需要較長時間消化,惟醣類是能快速提供能量的食物。
跑步中途:根據計畫補充食物
如同前面16周起所說的,找出最能幫助自己快速恢復體力的食物,攝取至少30~60公克的醣類,腸胃成功經過訓練後可攝取90~100克。至於在水分補充方面,可依天氣狀況而定,涼爽天氣下損失體重的1~2%水份並不會影響到跑步表現,不要大口猛灌水,否則可能會有電解質大量稀釋的健康風險。
如果跑到一半或3分之2後開始出現體力下降、精神不穩定的現象,可以試著攝取30~50毫克的咖啡因,例如能量凝膠、口香糖或飲料,研究顯示適量的咖啡因可以幫助提升大腦警覺性,順利到達終點。
來源:yahoo 華人健康 (如果違反著作權 請來信告知)